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文山市区域规划
前 言
左右江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的前身是邓小平同志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一块富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热土。1927年在文山县洒戛竜建立了文山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是文山州成立地方党组织最早,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地区,自1927年以后直到1950年文山全境解放,文山市都是党在文山地区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相对较为稳定的政治中心和革命斗争指挥中心。这里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的地方,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文山老区人民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老区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发展差距还比较大。编制并组织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文山市区域规划(2016—2020)》,是老区人民加快发展,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对老区的关心、关怀的具体体现。
2015年2月9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标志着老区发展跃升为国家战略,老区振兴迈入新阶段。为深入贯彻实施该《规划》,进一步夯实老区振兴发展的基础,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依据该《规划》相关精神,编制《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文山市区域规划(2016—2020)》。本规划以文山中心城市为核心,规划范围包括:1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966.86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
文山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政府驻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地处东经103°43′—104°27′,北纬23°06′—23°44′之间,东北部与砚山县接壤,南部与马关县毗邻,东南部与西畴县相接,西部与红河州蒙自市连接,并与屏边县隔河相望。全市东西横跨63公里,南北纵跨66公里,国土面积2966.8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991.2米,最低海拔618米。全市辖7乡7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有5个民族乡,下设137个村民委员会(社区)。其中:社区24个,村民委员会113个,自然村1048个,村(居)民小组1566个。
2014年末,全市总人口49.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64%、农村劳动力占44%;境内居住汉、壮、苗、彝、回、傣等1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4%;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8.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0.93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77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3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9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5.6亿元;文山城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8万人,城镇化率56.52%;森林覆盖率36%。
文山市是文山州成立地方党组织最早,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地区,自1927年以后直到1950年文山全境解放,文山市都是党在文山地区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相对较为稳定的政治中心和革命斗争指挥中心。1927年12月,中共云南省临时委员会书记王德三深入文山洒戛竜亲自策划建立了中共文山洒戛竜支部。1929年3月,洒戛竜党支部在所辖区域的文山小塘子成立了一支由21人组成的武装游击队,并在彻底动摇国民党在文山至蒙自一带的统治根基上起到了转折点的关键作用。自此,文山地区就有了党的组织,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公开的革命活动长达五年之久。从1946年10月起到文山全区解放,文山地区先后成立了党小组、开广工委、滇东南工委、滇东南地委等党组织,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取得了节节胜利。1949年4月文山县民主政府成立,标志着文山县政权组织的建立。此后,在开广工委和文山县民主政府的积极斗争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开展革命活动,组建乡村政权,引导地方起义等工作,1950年1月7日,文山县城解放,文山全境解放。
文山市从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特殊困难和问题,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文山正处在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老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区域特点
一、区位优势凸显
距323国道高速公路35公里,距文山普者黑机场26公里,北上省会昆明市308公里,东至广西南宁市576公里,南下天保国家级口岸116公里、都龙口岸90公里、河口口岸163公里,西至红河州蒙自市126公里,是云南省的东南大门,进入北部湾、珠三角和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
二、气候优势独特
文山市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低纬度高原,东南近北部湾,西南邻孟加拉湾,来自这两个方向的水蒸汽带来丰沛降雨。北回归线横穿市境,市境大部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长,冬夏短,四季气候宜人。整体气候通常是“一年有冷热,久雨变成秋;冬晴如春暖,惊蛰有冬寒”。年平均日照时数2028小时,年均积温6829.3℃。无霜期平均为309天,初霜出现于12月初,终霜出现于1月底,雪天平均约10年一遇,年平均气温18.4℃,全年昼夜温差11.7℃,平均相对湿度75%,常年平均降雨量1187.8毫米,全年降雨量约28亿立方米。由于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动物种群的繁衍生长。
三、资源优势显著
水资源丰富:市境河流主要属红河流域泸江水系,水能开发的主要河流为盘龙河和那么果河。全市由2条主干河、5条一级支流、10条二级支流、75条溪流、78条细流形成北部、西部、中部和东南部河谷、丘陵水网区,径流总面积2959平方公里,年自产水资源13.48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8.09亿立方米,河流总体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5.8万千瓦,可开发量为9.51万千瓦,现已开发8.08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84.9%,湖、塘、库、坝库容9343万立方米。
生物资源丰富:市境内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层次分明,可分为南、中、北三大亚热带自然林带,全市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87科946属3085种,分布食用植物资源有145种,药用植物700种,食用菌45种,尤其是举世无双的国药瑰宝——文山三七名扬四海,素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的美誉,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全市共有哺乳类动物9目29科60属86种,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20种,鸟类共有13目37科221种,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20种,两栖类共有2目8科另2亚科15属42种。爬行类共有3目14科41属50种,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3种。鱼类共有4目15科44属60种。昆虫类共有11目75科222种,益虫61种。文山市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和天然物种“基因库”。
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主要有金、银、锰、铝土、钨、铁、铜、铅、锌、饰面石材和普通建筑材料等共30个矿种,主要矿床点100余个,主要探明的矿种资源储量为:煤984.82万吨、锰矿石242万吨、铁矿石1222.45万吨、铝土矿净矿1.1亿吨、铅32070.94金属吨、锌21430.21金属吨、锡9218金属吨、钨24054.95吨、金101.27千克、银28.44千克、镓1012.88镓吨、铟8.15铟吨、砷65574.01砷吨、铋3013金属吨;主要固体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云南省前列的矿种有铅、钨、砷、镓、锰。
土地资源丰富:全市土地总面积445.03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376.19万亩,建设用地12.37万亩,未利用地56.46万亩。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54.1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05.36万亩),园地面积3.10万亩,林地面积181.03万亩,其他农用地37.9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3.3亩。
旅游资源丰富:文山市是全州的文化中心,是壮苗民族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壮族“三月三”和苗族“踩花山”等民族节日在文山市实现了壮苗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的旅游集散地和出境旅游中转站及文山州旅游网络中心;是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所在地和滇东的生态屏障区。境内陡峰、溶洞、峡谷、溪流、瀑布、温泉、密林、古树、花卉、天生桥、地下河等多种优美自然景观应有尽有,丰富的资源条件为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潜能。
第二节 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等战略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十三五”时期将深化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亲、诚、惠、容”国际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国内区域的协同发展将得到加强。文山市地处“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战略交汇区域,是云南省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在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带来的机遇
国务院批准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标志着老区发展跃升为国家战略,老区振兴迈入新阶段。规划明确了未来10年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顶层设计。这对文山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文山州要借助国家对左右江革命老区的支持,加快争取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等政策支持,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桥头堡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文山市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文山市是云南东连北部湾、珠三角,南接东南亚国际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突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做出加快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文山市加快开放步伐,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聚集力、竞争力及辐射力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任务,加大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文山市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十二五”时期,云南省提出打造滇东南城市群、构建昆明—文山—北部湾和珠三角经济走廊,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文山市在北部湾、珠三角叠加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形成云南省连接北部湾和珠三角大通道上的重要枢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为文山市拓展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新的空间。
四、云南发展的最新定位创造发展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了云南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提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云南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山市作为民族地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沿边州府所在地、滇东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是昆明-文山-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对内经济走廊“核心区”和“重要节点”。最新定位有利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
(五)深入实施民族文化强省战略为文山市发展提供了新活力
文山市是全国唯一的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化中心,也是汉、壮、苗、彝、回、傣等10余种民族和谐共处、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重要地区。“十二五”时期,云南省提出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山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叠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田园风光,为发展壮苗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建设滇东南旅游集散中心提供了新活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振兴革命老区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老区全面振兴注入活力,努力使老区走出一条生态环境良好、能源资源集约开发、人民生活富裕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老区具有特殊地位,面临特殊困难,要把加快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协同推进老区整体振兴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力争两三年内使突出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快实施一批增强“造血”功能的工程和项目,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五化”协调发展;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相结合,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创新,开放合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先行先试,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强区域合作,构筑开放平台,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国家扶持,自力更生。充分考虑老区的特殊地位和当前面临的特殊困难,国家在资金、项目和对口支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自身努力加快发展。
第二节战略定位
通过实施规划,把文山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辐射中心东向连接珠三角的主要节点和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世界三七之都和云南铝业之都。全国民族自治州公共服务均等化试验示范区。在国家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实施区域内任起到率先和示范作用。
一、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按照云南省建设“一区、一兵、一中心”的部署,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瓶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实现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建立高效的环境保护体系、加快文砚一体化步伐,将文山市打造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辐射中心东向连接珠三角的主要节点和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
二、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加大力度培育以三七、铝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打造中国生物资源加工及培育基地。提升传统工业,打造以铝加工为重点的有色金属矿冶加工基地,培育形成若干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将文山建立成为世界三七之都和云南铝业之都。
三、以全国民族自治州公共服务均等化试验示范区为主要抓手,在扶贫攻坚方面实现“两率先两确保”的新目标。力争实现在全国民族自治州州府中率先脱贫、在全省市(区)级区域中率先脱贫,确保在全省沿边8州市贫困县中率先脱贫,确保农村贫困人口2020年之前脱贫。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的民生建设坚持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进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国务院《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范围包括广西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南宁市;贵州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云南省文山州全境,覆盖3个省(区)所辖8个市(州)59个县(市、区)。规划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我市铁路、公路、航空、水利、园区和特色优势产业等多个重大项目,其中多个重大项目可以作为滇黔桂区域合作重点项目申报。通过真抓实干,文山市可以在国家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实施区域内任起到率先和示范作用。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区域枢纽作用得到发挥;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不断加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摘掉贫困县帽子。基本公共服务到达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80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3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42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5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5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7:51:42,非公经济比例达52%,R&D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0.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3334公里、高等级公路里程超过4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200公里以上)、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100%、自然村通达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万人以上、农村转移就业人口达4万人(次)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新增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10年以上;万人拥有病床数40张以上;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9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累计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万户;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
到2025年,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同步发展,兼容并包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活力老区、美丽老区、幸福老区、文化老区全面建成。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空间布局
按照合理、清晰、高效的布局原则,着力构建区域优势互补、定位清晰、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核两翼三廊四区(1234)”空间发展布局”空间发展布局。
一、一核——核心城市,即文山城(开化、卧龙、新平街道)。以“文砚丘平”经济一体化、“文砚”同城化建设为契机,加快棚户区改造和新区开发步伐,拓展城市规模。加快城市路网、管网、绿化美化及人文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地位和功能。巩固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国际贸易、城市旅游、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加速信息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第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聚集并壮大城市经济,增强辐射能力。努力将文山城打造成云南外通东南亚、内接两广的滇东南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和经济核心增长极。
二、两翼——两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即南翼三七产业园区,北翼文山马塘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现有城南三七、干塘子铝业、新开田冶金机械制造片区,提升综合生产经营功能。加快登高三七片区建设步伐,规划启动建设登高片区二期、东山农特产品加工、金洞新型建材、小马场冷链物流、龙潭寨物流等新片区,加大园区水、电、路、通讯、燃气、土地平整及标准厂房等“五通一平一房”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检测、商务、交易、物流、研发、孵化、融资等国际化平台,实现互联网+发展模式,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完善政策,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集聚企业集群。三七产业园区:布局轻工业集群,重点打造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制药、特色产品产业链,适度发展“两烟”、新型建材工业,布局轻工仓储物流中心,配套形成特色生物加工与国际交易区。马塘工业园区:布局重工业集群,重点打造以铝为主的产业链,转型提升冶金、化工、机械制造产业,布局重工仓储物流中心,配套形成重工产品产出区与流转区。
三、三廊——三条经济走廊,蒙自—文山—天保经济走廊、平远街—文山—都龙经济走廊、砚山—文山—河口经济走廊。依托蒙文砚、平文、沿边等高速公路,积极争取干支线铁路建设,以快速高效交通通道为纽带,合理布局产业,推进重点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建设旅游、航空等特色小镇,构建一乡一品、一村一特新亮点,促进重点节点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推动文山至砚山、文山至平远“同城”发展,加快通道沿线产业协同发展,打造3条带动沿线区域和周边地区的特色经济走廊。
──东线经济走廊:以文山至砚山平远至罗村口高速公路、云桂铁路等为依托,以开化、卧龙、新平、马塘、德厚、东山为节点城镇,构建东进泛珠三角经济区、北上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内开放经济走廊。
──南线经济走廊:以文山至天保、文山至都龙、文山至河口高速公路、铁路等为依托,以追栗街、古木、柳井、平坝为节点城镇,以河口、茅坪、天保口岸为平台,构建南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外开放经济走廊。
──西线经济走廊:以文山至蒙自高速公路、文山至蒙自铁路为依托,以开化、卧龙、新平、马塘、薄竹为节点城镇,构建西连个开蒙建城市群的对内开放经济走廊。
四、四区——东西南北四个片区。东部片区(东山、追栗街两个乡镇):重点布局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两烟”、新型建材等轻工业以及冷链物流基地等;南部片区(古木、柳井两个乡镇):重点打造三七精深产品研发、孵化、生产、检测、交易、仓储、物流等平台和基地,发展以三七为主的生物资源加工产业集群,适当布局发展果蔬、畜牧等高原特色产业;西部片区(平坝、小街、新街、薄竹、坝心、喜古六个乡镇):以老君山保护为中心,重点发展中药材、林产品、果蔬、油料、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绿色产业;北部片区(马塘、德厚、红甸、秉烈四个乡镇):打造重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以铝链为主的冶金化工产业,承接国家东部转型升级产业,充分依托德厚、平远大型灌区,巩固并发展烤烟、辣椒等高原特色传统产业,规划布局清洁能源产业。
第二节 城镇体系
围绕生态立城、产业兴城、文化建城思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产业、文化、城镇融合发展,主动融入文砚同城化、文砚丘平经济一体化,打造“三七之都?魅力文山”城市名片,加快中心城市、中心集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优化形成“一个核心、两个重点镇、十二个特色小集镇”的城镇化格局。
一、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充分发挥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地缘优势,将文山城打造成“生产服务带动、社会发展辐射、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增进、空间利用优化、人居功能提升”的滇东南中心城市,成为全州城镇化的龙头和增长极。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按照“一核两片”建设文山中心城市,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改造提升老城区,推进棚户区改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重点发展商贸、现代服务、电子商务和金融业,将中心城区打造成聚观光、购物、城市旅游、金融、美食、现代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中央商务区,打造新的城市核心区。加快推进城北片区、城南片区开发建设进程,加大盘龙河综合治理,实施道路桥梁、地下综合管廊、供排水、供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和配套,促进片区开发。将城南片区打造为集教育、体育、医疗卫生、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片区,城北片区为集行政办公、商务、文化为一体的城市新区,提升文山市在滇东南城市群发展中的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专栏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6836套,改造城市棚户区15377户,改造农村危房27000户。 市政道路桥梁建设:实施盘龙河(城区段)综合治理、西华公园至大沟绞32米道路、城南体育城至花桥50米道路、花桥至登高片区50米道、城南片区3号道路、城南片区13号道路、卧龙八桥、卧龙六桥、城南4号桥、城南8号桥等城镇道路工程77条、桥梁工程14座。 两污建设:新建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城区污水管网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及排污干管建设、盘龙河两岸截污治理以及老城区污水口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收运设施、乡镇垃圾中转站等工程。 城市供排水建设:新建城区第三水厂二期、第四水厂、第五水厂、14个乡镇城镇供水、城区水质检验检测中心及老城区供水设施提质改造等工程。 城市内涝及防震减灾建设:实施“海绵城市”、城市防洪、城区雨水管网及人防应急指挥中心、综合防灾减灾指挥中心、训练基地及综合防灾减灾分站等工程。 城市美化、亮化工程:实施七彩西山面山、城区入城口、环城东路、环西路、开化路、七花广场、休闲广场、盘龙体育场等道路、旧城区及休闲区域的美化、亮化工程。 房地产开发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建商品房面积750万平方米,总投资300亿元。 |
二、加快新型集镇建设
加快乡镇集镇发展,将集镇建设与地区民族特色、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按照区域优势建设特色新型集镇。保护乡镇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田园风光,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形成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进一步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集镇“十个一”工程,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小城镇的承载力,提升人居环境。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推进生产要素聚集发展,协调推进城镇和农村发展,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平坝历史文化名镇和马塘工业特色小镇建设,结合三七、辣椒、烤烟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以及矿产、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古木、德厚等十二个特色小集镇。
专栏 新型集镇建设 |
一个核心:开化、卧龙、新平三个街道。 二个重点城镇:平坝、马塘等两个乡镇。 十二个特色小集镇:东山、追栗街、古木、柳井、新街、小街、秉烈、红甸、德厚、薄竹、喜古、坝心等十二个乡镇。 十个一工程:每个乡(镇)建成一个自来水厂、一条特色街道或集镇道路、一个综合农贸市场、一所合格寄宿制学校、一所合格卫生院、一个文化站、一个运动休闲广场(场所)、一个垃圾处理填埋场、一个等级车站、一个劳动保障所。 |
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规划附属的《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重大项目储备清单》80个重大项目中,涉及文山市铁路、公路、航空、水利、园区和特色优势产业等等。具体内容如下:重点高速及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文山—天保,兴义—丘北至河口,兴义—西林—广南—麻栗坡(口岸),要求增强普通国道、省道公路网对县级以上行政节点、边境城镇、重点红色景区的连接和覆盖,提升技术等级、服务能力和水平,力争2025年实现普通国道建成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力争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规划加快蒙自至文山、丘北等铁路建设,通过建设和完善路网,打通省际间断头路,形成便捷的通边达海国际运输通道,促进老区发展。规划改扩建文山、新建丘北支线机场。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延伸铝产业链,重点建设好百色至文山跨省(区)经济合作区,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逐渐形成紧密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两省(区)政策共享共用,为全国跨省合作积累经验。加快德厚水库建设。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项目方面,突出文山优质高产高糖甘蔗核心示范基地和油茶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以文山为核心,重点发展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加工经销网络,提升文山三七的品牌影响力。作为国家级区域规划中唯一的项目清单,尽管规划指出“主要为制定相关专项规划提供借鉴,不作为项目审批的依据”。可以依据该规划精神,对文山市的项目做出以下规划。
第一节 公路
重点推进蒙自—文山—砚山、平远—文山高速公路建设。蒙文砚高速公路起于红河州蒙自市,止于文山州砚山县,文山市境内主线全长56公里,联络13公里,占总里程的41%。平远至文山市高速公路起点位于砚山县平远镇红新村北侧,路线由北向南布线,经平远街农场西侧,过德厚乡东侧,止于薄竹镇蚂蝗坛村,接上蒙文砚高速公路K68+000处,路线全长35.596km。配合做好文山—天保、师宗以且—丘北—砚山—文山—河口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实施蒙文砚高速公路文山东西立交连接线延长线建设,积极推动文砚大道(S206线砚山至文山)公路建设,在建成S206线文山城区过境段基础上,积极推进文山—马塘—感古—秉烈—炭房、文山—平坝—八寨等二级公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通达、通畅工程项目2016-2020年,力争完成小街至新街、秉烈至海子边(文山市境段)、松树坪至大吉厂(文山市境段)、七丘田至马尾冲(文山市境段)、红坎至八嘎(文山市境段)、老回龙至花庄、老回龙至雷达站7条101.7公里公路路面改造工程。通村委会公路路面硬化项目在2016-2020年期间,全市100%村委会全面实现路面硬化需实施60条485.8公里的工程项目,计划投资50400万元。进一步优化城市和城郊公共交通线路,新建改建农村客运招呼站(候车亭)130个,实现100%以上的行政村通农村客运班车。做好城市轨道交通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动通勤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建设。充分依托德厚等大中型水库发展库区航运。
第二节 铁路
加强铁路通道项目的研究,加快推进贯通文山市区域内外的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积极配合做好师宗—丘北—文山—蒙自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十三五”开工建设,尽快打通外连东南亚,内接滇中城市群、北部湾和珠三角的铁路通道。2013—2020年实现区域内铁路零突破。
第三节 水利
根据文山市的河溪分布、水资源条件、水土资源组合、水功能划分、水利现状,以及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等,将全市区域格局划分为:发源于西部薄竹山的德厚河、马过河、暮底河、布都河的源头区域,盘龙河干流文山段的干流区域,以及南部、东北部、东南部区域。重点加大以控制性蓄水为主的“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五小水利”等“抗旱保民生”工程项目的建设力度,建设项目“以蓄为主、引提结合”。同时规划建设:节水灌溉项目、除险加固项目、农村水电代燃料项目等一系列“民心”工程项目。
加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继续加快德厚大型水库、摆依寨中型水库、深沟小(一)型水库工程建设。扎实开展暮底河水库改扩建和依格白、锁龙桥、湾子寨、大箐、水结、三板桥等水库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3-5件。继续推进坝头闸、德厚等中型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沟治理工程,提高城区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积极开展以解放大沟引水至布都河水库为重点的区域水资源调配置工程建设,满足城乡人饮、工业用水、灌溉用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用水需求。继续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和农村人畜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快古木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配套工程建设,启动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古木、乐竜两个中型灌区建设,建成25件小型灌区,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2万亩,力争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5%以上,供水保障率达到80%以上。
第四节 通信
扎实推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以通信建设、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服务业发展,加快高性能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推动光纤向行政村、宽带向自然村延伸,建设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通畅的宽带基础设施。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拓展信息应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等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共享利用。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普及水平,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技术,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继续深入推进文山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和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加快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文化旅游、科教医疗、交通警务、金融保险、商业服务、农业农村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加快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建设有线电视光纤环网,改造现有HFC网络,有线电视分前端延伸至所有行政村,光纤配置达到市—乡镇—村三级,在有条件的农村覆盖地面数字电视。加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信息网络建设力度,积极推进4G网络建设,提高市乡二级网络覆盖率。
第五节 农业基础设施
围绕产业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灾害能力。2013年—2020年,种植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计划实施农田水利建设43.27万亩。其中:中低产地改造面积7.59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24万亩,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4.68万亩,低产蔗园改造7万亩。
畜牧业基础设施有:扶持改造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41个,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肉牛生产发展项目1个,建年出栏肉羊200-500只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0个。建年出栏5万羽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24个,2020年全市水域养殖规划面积1.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2760吨,其中:名、特、优、新、水产品面积0.12万亩,产量1020吨,渔业总产值达15304万元。在7乡7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开展以名特优新养殖规划、优质高效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吨鱼塘建设)规划、休闲渔业,池坝塘、库区渔业等大水面养殖区规划、稻田养鱼区规划和河沟增养殖区规划,冷凉水资源养殖开发利用及服务体系建设等,全市水域养殖规划面积1.3万亩,水产品总产量9810吨,其中:名、特、优、新水产品面积0.11万亩,产量708吨,渔业总产值达11465万元。此外还有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1个。人工草地建设1.01万亩,小街、坝心建成草原监测站2个,万吨级肉食品速冻、保鲜库1个,文山市市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检测实验室,农作物秸秆加工厂、肉猪肉禽屠宰加工厂等等项目。
第五章 特色优势产业
第一节 新能源保障基地
加快科技创新和新技术运用,加快水电、风电、太阳能电、生物质能电、垃圾综合利用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构建低碳、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风电,加快风电场建设。大力发展太阳能,推动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完整产业链条,支持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太阳能与建筑物一体化利用,建设以太阳能利用为特色的新能源城市和绿色能源市。加大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引进优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抽采煤层气。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积极推进月亮湖水电站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风电,积极推进平坝、东山风电场基地以及送出工程建设,力争装机总规模达到30万千瓦。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推进古木场址、红甸场址、长塘子场址、德厚场址等4个集中式地面光伏发电项目和3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力争光伏发电装机达到45万千瓦。协调推进中缅天然气管道文山支线、CNG及LNG加气站项目建设以及城镇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启动建设500千伏登高输变电工程、220千伏开化二期变电工程、登高变电站220千伏接入系统工程和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升级。根据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结合城镇建设,新建2个新能源汽车独立式充电站及600个以上充电桩。
第二节 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以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和马塘工业园区为平台,以三七为主的生物资源和铝土矿资源为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快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冶金化工产业、建材及机械制造产业、电力及其他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完善园区内部交通及配套设施,以园区建基地,以基地带产业,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群式发展格局,将文山市打造成以三七产业为主、以铝为重点的有色金属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到2015年末,氧化铝产能已达到100.1万吨,铝业产值26亿元,解决就业人数达1500人;到2020年末,氧化铝产能达200万吨,争取40万吨电解铝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启动40万吨铝型材等项目建设,铝业产值达100亿元,解决就业人数3000人。以马塘工业园区布局为重点,在发展铝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布局铟、锌、锑、锰、铁合金、烧碱、化肥、农药等冶金化工产业。到2015年,入驻马塘工业园区企业达60户,实现产值100亿元,新增就业人数2000人,带动周边群众入厂就业人员年人均增收18000元;到2020年末,入驻马塘工业园区企业达80户,实现产值160亿元,新增就业人数5000人,带动周边群众入厂就业人员年人均增收20000元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立足文山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点突破,着力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打造成为后续支柱产业。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建设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制定专项发展规划,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集中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确保“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在20%以上。2020年装备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于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政府投资导向,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服务业、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环境保护、改善民生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加强政府投资管理,严格考核监督,注重投资实效。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投资机制。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和引导,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规范民间投资准入门槛,鼓励民间投资以多种形式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在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业的同时。不放弃高端产业“从无到有”的任何机会,承接引进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中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种子企业”,遵循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高——从高到新的发展路径,实现从“承接”到“整合”到“孵化”的过程,即二三级产业基础薄弱的欠发展地区承接周边的产业转移,之后整合出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于新能源项目、冶金新材料项目、民族特色纺织业、汽车零部件等小型装备制造业。
第四节 高原特色农业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谋划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全面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产业基地、良种培育、科技推广、品牌塑造和市场组织,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创建特色经济作物高产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三七、烤烟、辣椒、蔬菜、水果、花生、生姜等经济作物基地建设。加快传统优势种植业向适宜区转移,逐步形成种植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种植技术,加强三七、烤烟、辣椒优势产业向外拓展,合理控制种植规模,攻克三七轮作种植技术,加快发展重楼、黄精、白芨、灯盏花、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开发与保护濒危中药材。加快那么果热区开发,发展血橙、柑橘、鸦胆子等水果产业。争取将文山建成享有盛名的“世界三七之都”、“中华”品牌烤烟核心原料基地、云南重要的辣椒种植加工出口基地、面向珠三角和越南的蔬菜外销基地。到2020年,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到52万亩以上,产值达20亿元以上。到2020年末,全市甘蔗发展到20万亩,实现农业产值4.05亿元,甘蔗入榨量达90万吨,实现产品深加工10万吨,实现工业产值5亿元,利税0.5亿元。2020年,烤烟种植面积发展到7.4万亩,收购烟叶20万担,实现农业产值3.15亿元。辣椒产业实现农业产值4.11亿元,实现产品深加工8000吨,实现工业产值1.6亿元,实现利税0.2亿元。保有三七占地面积5万亩,实现农业产值25亿,石斛、重楼等其它特色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万亩,实现农业产值10亿。
以发展山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循环型畜牧业为重点,坚持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设施化养殖,强化良种繁育、饲料保障、疫病防控、科技支撑、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国家生猪调出大县、禽蛋基地、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特色奶源基地和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大力调整改善畜禽产品结构,处理好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全面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到2020年,力争存栏生猪80万头、大牲畜7万头、山羊6万只、家禽222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以上。
充分利用现有养殖水面,大力发展净水渔业和保水渔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池塘养殖、河流养殖和稻田养殖工程,努力提高水产品供给率。力争到2020年全市水域养殖面积1.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3万吨以上,渔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以上。
结合退耕还林、低产低效林改造、陡坡地生态治理、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以核桃、油茶、银杏、八角、漆树、红豆杉等为重点的特色经济林,合理发展林下草果、中药材种植,建设全省重要的药料基地。到2020年特色经济林达60万亩,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8万亩,林业综合产值达10亿元以上。
专栏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及生产布局 |
1.三七(5万亩):平坝、薄竹、东山、古木、红甸、马塘、德厚等乡镇。 2.烤烟(9万亩):德厚、马塘、平坝、新街、追栗街等乡镇。 3.辣椒(18万亩):马塘、德厚、红甸、秉烈、追栗街等乡镇。 4.水果(5万亩):东山、古木、马塘、坝心、平坝、卧龙、新平等乡镇。 5.蔬菜(10万亩):德厚、马塘、平坝、小街、新平等乡镇。 6.花生(5万亩):德厚、红甸、秉烈、东山等乡镇。 7.畜牧(实现产值14亿元以上):以卧龙、新平、马塘、古木、薄竹、平坝、德厚、新街、小街等乡镇街道为主的商品猪养殖基地;以马塘、德厚、红甸、薄竹、平坝、小街、坝心、秉烈等乡镇为主的商品牛(羊)养殖基地;以开化、卧龙、新平、东山、古木、追栗街、马塘等乡镇为主的商品禽(蛋禽)养殖基地。 8.渔业(水域养殖规划面积14000亩,产值1.9亿元以上):新平、古木、东山、追栗街、柳井等乡镇重点发展大宗鱼苗生产;马塘、德厚、红甸、秉烈、薄竹等乡镇重点发展以草、鲤、鲢、鳙、罗非鱼等为主的坝塘养殖、稻田渔业养殖;坝心、喜古、平坝、新街、小街、薄竹等乡镇示范推广以虹鳟、金鳟、鲟鱼等冷凉水资源品种的驯养繁殖。 9.银杏(5万亩):平坝、新街、小街、薄竹等乡镇。 10.漆树(5万亩):东山、追栗街、柳井、古木等乡镇。 11.红豆杉(3万亩):坝心、薄竹等乡镇。 12.木本油料(油茶1万亩,核桃3万亩):平坝、新街、小街、薄竹、柳井等乡镇。 |
第五节 文化旅游业
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承接发展旅游相关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建设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积极在文化上宣传老区精神,推出一批专题宣传片,深入挖据红色文化资源,力争在红色文化旅游上有所突破。淡化行政界线,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滇东南旅游的连接和贯通,大力开展文山旅游与周边地州、滇中旅游一体化建设。鼓励外地有实力的旅行社到文山设立分社,积极与外地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加强以市场为主导、资本为纽带的旅游合作开发。引进国内外资金和管理技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经营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老君山生态休闲度假、养生旅游,三七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主动承接国内外的文化产业转移,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产品,推动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媒体发展,加快蒡蔸朗苗族文化生态园、壮族文化生态园、月亮湖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综合开发项目和琵琶岛公园的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规划建设文山三七国际会展中心,整合展馆资源,积极发展会展服务,培育市场主体和会展品牌,创新办展机制,提升水平。
第六节 现代物流业
加快构建流通市场体系,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着力建设集中采购、仓储、流通、配送等现代综合服务的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实施《文山市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引导商贸流通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加速对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创建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建设,重点建设文山鲜三七交易市场、国际汽车城、大型食品批发市场、集镇农贸市场、建材大商汇等项目,形成以城市为中心、辐射中心集镇的商业流通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推进流通方式创新,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创建为契机,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引进和培育壮大物流企业,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依托马塘工业园区、三七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辐射内外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培育建设文山马塘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等大型现代物流中心,努力在“十三五”全面提升市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建成仓储物流及配送中心10个以上,实现产值过亿元以上。培育发展外贸出口服务业态,鼓励外贸企业不断扩大工业外贸产品出口量,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特色产品的跨境电子商务,积极拓展特色农产品、民间工艺品出口贸易。
深化专业化分工,促进服务业与高原特色农业、工业、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城乡商品市场体系,重点发展一批集散力强、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三七及制成品、铝产品等交易集散中心。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园、生产和生活资料物流配送中心,推进现代物流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专业性物流中心相协调的物流区域布局,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发展购物中心、中小超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以及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企业营销手段创新和市场开拓。培育发展外贸出口服务业态,鼓励外贸企业不断扩大工业外贸产品出口量,积极拓展特色农产品、民间工艺品出口贸易。
专栏 商贸流通产业重大项目 |
专业市场建设:文山鲜三七交易市场建设、文山市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文山载重汽车重型机械交易市场、文山金鑫大型食品批发市场、文山南亚建材大商汇、文山市金源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文山家具博览中心、文山城南农产品批发市场、文山市活畜交易市场、文山煤炭交易市场、文山花鸟市场、文山市中草药综合交易市场、文山市宏宇冷链批发市场、文山市乐竜生猪交易市场、文山市机械与电子系列产品交易中心、文山市农产品系列产品交易中心、文山市下沙坝农贸市场、文山市干河大牲畜交易市场。 物流基地建设:文山市应急物流工程、文山市茂克物流中转站、洪庆物流综合项目、文山市铝都物流中心、文山市锦德综合物流园、文山宝阳日用百货仓储物流、马塘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文山市小马场冷链物流中心、文山茂盛商贸仓储物流中心、文山市樱花现代物流中心、文山市香杉物流商贸中心、文山市粮食储备库。 商贸项目建设:文山市甲马石商贸街、文山市农村集贸市场、文山市农户小粮仓、文山市平价粮油销售点、文山市小街农产品冷链、文山市农资配送网点。 |
注重加快培育与现代物流业配套的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现代新兴服务业。以及加快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培育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特色医疗和文化体育休闲等生活服务业。
第七节 三七产业
一、发展目标
走外引内联、内外结合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路子,以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为目标,以三七资源为基础,实施一批以三七为主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做大做强三七产业,把文山打造为中国三七产业链核心基地。到2020年,三七产业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做强做精以三七为主,石斛、重楼、金线莲等为辅的中医药生物产业,建设“云药之乡”、“文山·中国中药生物谷”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以三七加工为主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将文山市建设成以三七为主的国家级生物制药基地和绿色经济新兴发展区。
二、重点任务
实施三七产业发展七大工程(三七资源保障工程、三七加工产业工程、三七流通贸易工程、三七技术创新工程、三七文化品牌工程、三七服务体系工程、三七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工程)。加快企业技术装备改造,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创建特色名牌,推进生物资源开发由粗加工向深加工、深加工向精加工生产转型,逐步形成以三七为主的生物资源加工产业集群。以三七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产业链为主线推动产业整合,积极发展以灯盏花、铁皮石斛、重楼、黄精、白芨等文山道地药材和民族药为原料的中成药、保健品、香料、化妆品、日化品等产业。统筹建设三七基础数据库、可溯源平台、科研检测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深入研究三七总皂苷单体提取技术和单体药物新产品开发,推进云药名方名药二次开发,加快形成一批创新药物;重点引进血栓通注射液、血栓通冻干粉等生产企业落户园区;加快推进三七“药食同源”工程,培育本地企业加快研发和生产七生力片、七生静片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药品,扩大血塞通片、三七伤药片、三七胶囊、三七滴丸、气血康口服液等原有药品的生产规模,延伸三七饮片、精华素、多糖片、饮料、系列酒等新型保健品及三七牙膏、三七化妆品等日化品的生产,将三七产业培育成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系列产业链。加快三七配套产业发展,提升包装材料及印刷技术、防伪技术等重点领域,巩固三七行业做大做强。
第六章 城乡协调发展
围绕生态立城、产业兴城、文化建城思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产业、文化、城镇融合发展,主动融入文砚同城化、文砚丘平经济一体化,推进文砚平半小时经济圈建设,打造“三七之都?魅力文山”城市名片,加快中心城市、中心集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第一节 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加快建设文砚丘平城市群,优先推动“文砚平半小时经济圈”目标实现,完善城市功能布局,规范新城区开发,增强“文砚丘平”滇东南次中心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力。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大给排水、管网改造力度、加强污水和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市政公共设施基本配套。进一步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地缘优势,将文山城打造成“生产服务带动、社会发展辐射、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增进、空间利用优化、人居功能提升”的滇东南中心城市,成为全州城镇化的龙头和增长极。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按照“一核两片”建设文山中心城市,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改造提升老城区,推进棚户区改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重点发展商贸、现代服务、电子商务和金融业,将中心城区打造成聚观光、购物、城市旅游、金融、美食、现代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中央商务区,打造新的城市核心区。加快推进城北片区、城南片区开发建设进程,加大盘龙河综合治理,实施道路桥梁、地下综合管廊、供排水、供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和配套,促进片区开发。将城南片区打造为集教育、体育、医疗卫生、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片区,城北片区为集行政办公、商务、文化为一体的城市新区,提升文山市在滇东南城市群发展中的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第二节 建设美丽幸福乡村
按照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的,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规划引导、试点先行、多元投入等方式统筹推进,不断改革创新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加快革命老区美丽乡村建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向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作中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项目为抓手,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将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作为农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帮扶力度,将农村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培养新型农民。
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以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为载体,落实好省级重点建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传统村落等项目建设工作,建设人居场所村容美、生态建设环境美、绿色经济产业美、民族文化风情美、公共服务生活美、民主管理和谐美的“六美”乡村,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以村庄布点规划为依据,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以农村社区化为方向,培育打造中心村和特色村。选择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较大自然村,优先考虑乡(镇)政府驻地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城市规划区周边等有条件的村,改造提升一批中心村、特色村和传统村落。“十三五”期间,完成50个以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加强村庄规划布局,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居住文化品质,建设富有地域民俗特色和现代气息的美丽乡村。大力实施农村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地头水柜、石漠化片区重点水源工程、中小型水库、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解决好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和水库防汛道路建设,同步推进村庄内部道路硬化,全面提高通达率、通畅率和养护水平。全面提高农村用电安全保障水平,实现户户通电。鼓励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带动改厨、改圈、改厕。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鼓励建设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农村消防改造工程。
第三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立城乡规划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县域城镇、农村村落、基本农田保护布局。推动城镇公共设施网络向乡村延伸,规划建设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逐步实现城乡公交体系有效衔接。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加快实施集镇“十个一”工程,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小城镇的承载力,提升人居环境。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推进生产要素聚集发展,协调推进城镇和农村发展,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平坝历史文化名镇和马塘工业特色小镇建设,结合三七、辣椒、烤烟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以及矿产、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古木、德厚等十二个特色小集镇。
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深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地就近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农民工、城中村居民、失地农民等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口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实现转移人口稳定就业,把转移人口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保障随迁子女享有同等权利。“十三五”期间新增5万以上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第四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抓住国家推进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全面落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建立“精准瞄准、帮扶到户、考核问效”的工作机制,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完善贫困户档案,提高扶贫精准度,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实现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村。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实行统一管理,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落实好扶贫攻坚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要求,加大连片开发、以工代赈、兴边富民、整乡推进、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中心村建设、美丽家园等工程建设投入,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社会保险、救助、福利制度有效衔接,切实改善革命老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示范区。到2020年,实施3个整乡推进项目,27个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6587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37196人实现脱贫。基本实现贫困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实现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行业、群众、社会各方面作用,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结合扶贫项目、资金、权利、责任“四到县”改革,完善市、乡、村三级扶贫资金、项目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和政策。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把贫困人口减少、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扶贫项目绩效等作为市、乡、村的主要考核指标,推行以考评结果为导向的竞争性资金分配机制。
第七章 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倡导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建设,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生态保障有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山。
第一节 生态建设
深入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认真贯彻《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老君山保护区管理条例》,重点围绕“一核心、两流域、三片区”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探索建立与保护区生态功能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指导思想,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把生态恢复和工程治理结合起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白革龙、他披、务路等小流域生态治理工程,逐步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质量,稳步发展保护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严格执行饮用水源的水质控制标准,继续实施重点水源地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暮底河水库上游实施总氮总磷总量控制,完成环境污染隐患治理。建设地下水污染监测与评价体系、地下水污染预警应急体系,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重点开展坝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以盘龙河上游及城区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做好盘龙河源头的规划和治理工作。
专栏 生态屏障布局 |
一核心:以老君山为核心的国有林生态保护区,认真贯彻《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老君山保护区管理条例》,打造绿色经济区,建设生态保护屏障。 二流域:以盘龙河和那么果河流域的保护和治理为重点,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提高盘龙河、那么果河流域水环境安全水平,保障城镇集中式饮用水。 三片区:市境内东北部、西南部石漠化生态屏障恢复片区和文山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屏障建设片区。 |
第二节 环境保护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引导绿色生产消费。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统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创建生态城镇,营造优美、宜居环境。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进度,加强营运管理,推动污水资源化综合利用,不断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积极开展工业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饮用水环境安全。完善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监督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水功能区、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水量监测,实施盘龙河(城区段)沿岸截污体系建设。加大城镇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对重点能源、化工企业污染排放监管,对新建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完善环境风险防范、预警、应对处置体系,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工业点污染治理,推进重点企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层及粉尘污染的协同防治。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建设绿色乡村。加快建设建制镇和乡集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2020年实现所有乡镇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处理率达到100%。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和薄膜回收利用技术,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有效控制农药、化肥和薄膜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厂粪便综合利用率达100%。
第三节 节能减排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用能管理,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提高用能水平,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企业,加大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淘汰力度,对新型干法窑系统废弃余热进行回收利用,积极争取省、州循环经济工业示范项目和资金、政策支持。以制糖、酒精、造纸等行业为重点,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和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在马塘工业园区和三七药物产业园新区推广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实现园区内工业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切实加强对重点排污行业和企业的监管,实施重点废水污染源全面达标工程。建立完善新建项目工业水污染物新增量的限值审批制度,做到增产不增污。继续执行国家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工业企业脱硫政策,严格控制新建锰合金、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控制。通过改造现有燃煤锅炉采用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等手段,严格控制氮氧化物排放。加大对冶炼、化工、水泥等行业的颗粒物污染治理力度。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强化控制,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和创建低碳示范园区。强化监督管理,加大节能减排监测执法、评价考核和问责力度,对重大减排工程实行跟踪督查,对超标或超总量排污企业、使用和排放有毒物质企业全面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确保完成国家、省、州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第四节 循环经济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监控管理为保障,加强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和废物循环利用。依托现有工业聚集区,加强资源有效整合。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支持生物能源项目建设,探索发展生物新能源产业。强化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冶炼废渣、建筑和道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利废新型建筑材料。
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土地、水、矿产等重要资源,综合运用法规、规划、价格等多种手段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推行节地型和紧凑型城镇、村庄更新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挖掘各类闲置土地、低效土地和废弃土地的利用潜力,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加强水资源配置和调度,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循环用水、农业节水灌溉、再生水利用、城镇供水系统节水改造等节水工程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集约、高效、绿色开发矿产资源,提高重要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第五节 城乡环境治理
加强工业和城镇污水综合治理。启动工业聚集区污水污物处理厂建设,减轻对盘龙河等河流水体水质的环境压力。对城区污染企业进行“退城入园”搬迁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到2020年,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加强对噪声污染的防治。规划制定禁止机动车辆行驶和禁止其使用声响装置的路段,进一步控制道路交通噪声;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限制施工时间,控制施工噪声;加强宣传教育,限制商业、娱乐噪声,力求各功能区声级达到国家标准规定限值。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措施,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在暮底河水库流域、盘龙河流域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并适时将治理成果在全市广大农村推广。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以源头防范和后期修复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第六节 石漠化综合治理
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与生态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提高石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成效,遏制石漠化扩张势头,强化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发展农村能源等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污染监管、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推进“森林文山”。在石漠化区域将生态移民搬迁工程与石漠化治理工程有机结合,减少人地矛盾。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结合石漠化治理工程相关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支持三七、辣椒、烤烟等特色产业发展,大力进行农田整治,实施封山育林、生态农业、草地畜牧业,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夯实农业基础,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石漠化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加强重点流域水生态治理工作,强化节能减排,严格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有序发展水电和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巩固治理成效,加强监测力度,总结成功经验,努力打造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八章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一批城乡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解决"入园难"问题。切实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稳步提高补助水平。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稳步提升高校拨款水平。鼓励东中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持老区建设学校、培养教师。实施知名高校面向老区定向培养计划。逐步提高老区教师工资待遇。完成市第一中学(城南校区)建设项目、文山市职业技术中学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文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校舍改扩建项目。
第二节 提高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以建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使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健全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供应、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实惠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培养一批基层全科医生,建立城镇医生下乡轮岗交流制度,实现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2名全科医生,村卫生室不少于1名合格乡村医生。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管理模式,逐步提高“奖优免补”等各项政策奖扶标准。推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诚信计生,为贫困妇女提供生育救助和安全接生,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到2020年,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控制在全州平均水平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完成文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扩建,文山市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建设。文山市中医院,市人民医院扩建、普阳路院区改造工程。
第三节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场馆向全民免费开放。建立健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和安全播出管理体系,建成基本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市、乡、村基层服务网络全覆盖。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以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建设。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及民族手工技艺的保持与传承,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推广,打造一批民族体育品牌赛事。到2020年,全面实现市有两馆、乡有一站,8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中心(室),广播电视等信息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平方米。重点建设文山市艺术创作基地、文山市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文山城北综合体育场馆,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覆盖行政村90%。
第四节 激发就业创业活力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创业联动机制,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和落实促进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政策,支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拓展“贷免扶补”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的模式,深入实施“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实体与网上相结合的众创空间。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培育和推介人力资源服务品牌,规范发展中介服务。深化与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劳务合作,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就业与就近就地就业相互促进。积极鼓励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扩大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范围。完善失业预警制度,建立失业保险援企稳岗、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的制度功能。建立1个市人力资源市场、2个以上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1-3个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力争使90%以上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完善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低保补助水平,健全优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适当提高医疗保障补助标准,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做好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互补。扩大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支持优抚医院、光荣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老年养护院、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等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区域性救灾减灾指挥中心和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拓展保障性住房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等建设,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加强养老服务,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农村独生子女父母、两女结扎户夫妇和城镇无固定职业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帮扶机制,健全空巢家庭老人的帮扶服务机制,保障老年人特别是困难老人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
第六节 健全社会管理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全面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确保全市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推进司法公开公正。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服务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加强源头治理,化解消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完善社会治理结构,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地名服务等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相关产业的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利益表达、协商沟通和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及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第九章 开放合作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统筹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开展全方位国内区域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合作层次和水平,提升文山市在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地位。
第一节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与泛北部湾、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区域的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南昆、昆河、沿边三大经济带,深化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百色-文山跨省(区)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黔中经济区、滇中经济区等的全面对接,拓展与成渝经济区、珠三角地区等区域的合作。
推动文山市与越北区域合作在更高层次上向纵深发展,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走出去”,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依托天保、都龙口岸,与马关、麻栗坡共建对越经济合作区,通过完善323国道“滇桂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富宁港的口岸项目合作;积极推动文砚同城化、文砚丘平经济一体化。
建立和完善与省内其他州市以及与广东、广西、贵州等周边省区的合作机制,形成稳定长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实现优势互补。组建百文跨省合作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和投融资开发公司,建立省(区)、州(市)百文跨省合作园区建设的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在百文跨省合作园区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园区建设,确定水电铝一体化项目业主,建立与红河州共同推进滇东南次级城市群建设联络机制,与贵州黔西南州、广西百色市建立振兴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共同推进联络机制。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
构筑联系珠三角、北部湾及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平台,强化对外交流窗口建设,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充分利用能源通道优势,加强在全省富余水电消纳中的合作,拓展成品油、天然气供销合作。
扩大对外贸易,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合作,优化贸易结构,鼓励和支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的企业扩大出口,提高出口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对医药、机电产品、矿产品等产品的出口,对能源、矿产品、热带水果、水产品、林产品及动植物药材等的进口。加大先进装备和关键技术的引进力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新提升。实行走出去招商和请进来考察相结合,全力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着力引进以生物资源开发、冶金、建材、化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企业和特色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入驻文山市。与广州等东部地区城市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积极培育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基地。着力承接钟表、玩具、电子电器制造业、包装印刷和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章 保障措施
革命老区地位特殊、贡献卓著,国家应给予特殊政策倾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项目、人才支持力度,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促进老区振兴,确保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行政体制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性投资优向老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等领域倾斜。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溉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提高中央高速公路建设资金对省干线公路改造的补助标准。支持老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大中央地质勘探资金、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资金对老区的投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规划布局和项目核准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推进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城市商业银行重组及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发起设立或参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增资扩股,发展新型金融业态。支持文山市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老区重点工程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快推进保险机构在老区开展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步伐,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推动投融资平台改革创新,支持有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通过行业整合、资本整合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加大东中部地区、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与文山市开展干部双向挂职、任职交流工作的力度。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完善党政人才分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党政人才权力约束制衡、监督管理、激励保障和进退留转机制。围绕我市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加快培养和引进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支持文山市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继续加大国家重点人才和引智项目向老区倾斜力度。增加文山市高级人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招聘和选派名额。
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上适度向老区倾斜。鼓励合理开发利用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保障生态用地,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大土地开发整治力度。
创新财税体制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性资金优先向老区民生等领域倾斜,取消市地级配套资金。提高高速公路补助标准。争取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向老区倾斜,支持老区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发展。通过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和加大对老区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在科学规划、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和典当公司,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国家统一规定享受税费优惠。鼓励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发展。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工作。
创新能源资源体制机制。统筹协调电力建设和电力合作,提高老区内水电的地方留成份额,新建水电站、火电厂的电量优先满足老区用电需求。支持煤电一体化发展,试行大用户直供电。推进老区电力体制改革,允许地方电网进行独立核算自主定价。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中央财政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系数。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推行排污权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煤炭、石油及矿业开发等企业大幅降低单位产能排放。探索多元投入、专业化治理的新机制,探索推行监管设施第三方运营、"谁受益、谁付费"的新机制。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贯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
创新沿边开发开放体制机制。加大对沿边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口岸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高中央专项建设资金投入沿边地区的比重。鼓励企业入驻周边国家地区的工业园区。鼓励与周边国家开展一日游、自驾游等跨境旅游业务。
第二节 加强组织实施
市政府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制定实施《文山市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6-2025年)》任务分解方案。推动《规划》实施。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重点加强对土地、城乡规划和环保相关规划与本《规划》的综合协调,促进规划联动,切实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司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领导机构与组织协调在促进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用好国家对文山差别化对待的扶持政策,发挥国家批准实施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规划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支持作用。《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要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要按规定程序报批。要积极联系上级相关部门指导和帮助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发展改革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推进《纲要》实施。
振兴革命老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各部门要要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推动规划实施,完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各乡镇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切实把规划目标和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广大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老区精神,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振奋精神、不等不靠,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不断开创振兴发展工作新局面,推动文山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附件:《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文山市区域规划建设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