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纲要 > 正文

十一五专项规划之教育规划

 发布日期:2009年07月23日  作者:原创  点击数:2763次   资料来源:文山县发展和改革局

文山县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确保教育更好地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家、省、州、县关于制订“十一五”规划的精神,结合教育实际,特制定文山县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第一章“十五”期间教育工作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文山县2000年实现了“两基”,2002年实现了普及实验教学,2003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和教育综合改革等主要工作,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第一节“十五”期间教育现状

办学规模:全县辖区内有中小学、幼儿园353所,其中州属学校5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完小1所、幼儿园1所);县属学校326所(完全中学2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4所,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小学154所、教学点137个、幼儿园14所);民办学校22所(完全中学5所,一贯制学校4所,幼儿园13所)。

全县辖区内有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84421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8866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088人、初中在校生20180人、小学在校生45100人、在园(班)幼儿9187人。

州属学校有在校生9012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3703人、初中在校生1872人、小学在校生2321人、在园幼儿1116人;县属学校有在校生70185人,其中高中阶段在校生5119人(普通高中4031人、职业高中1088人)、初中在校生17718人、小学在校生41732人、在园(班)幼儿5616人。民办学校有在校生5224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132人、初中在校生590人、小学在校生1047人、在园(班)幼儿2455人。

教师队伍:全县共有公办教职工4273,其中专任教师4186人,专任教师中高中教师336人,学历合格率为76.8%;初中教师1124人,学历合格率为93.42%;小学教师2586人,学历合格率为98.8%;幼儿园教师140人,学历合格率为92.9%。

校园校舍:全县生均占地面积18.7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4.86平方米。危房率3.77%。其中,中学校舍总面积197023平方米,生均8.6平方米;小学校舍总面积214665平方米,生均5.14平方米;幼儿园校舍总面积34565平方米,生均6.15平方米。

教育主要指标:2005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81%,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0.2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4%,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1.39%,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73%,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6.8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37.2%,幼儿入园(班)率55.3%,残疾儿童入学率84.02%,残疾少年入学率达73.68%,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0.26%。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6.28年。

等级学校:全县辖区内有完全中学一级二等学校1所(州一中),一级三等学校1所(县一中),二级一等学校1所(县二中);省级示范性职校1所(县职中);初级中学一级二等学校1所(县三中),一级三等学校3所(县四中、古木一贯制学校、平坝中学),二级一等学校1所(马塘中学),二级二等学校7所,二级三等学校1所,三级一等学校1所;小学一级二等学校2所(州实小、县一小),一级三等学校3所(县二小、县四小、德厚小学),二级二等学校3所。幼儿园一级一等1所(州幼儿园),一级二等1所(县一幼),一级三等2所(县二幼、县三幼)。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状况:全县有教学微机967台,生机比72.5:1;建有多功能电教室12个,多媒体投影设备90套,校园局域网11个;有卫星地面接收设备67套,多媒体光盘播放系统176套;农村综合信息中心2个。有7所学校被评为“云南省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完小及以上学校体育场馆、体育器械、音乐器材和美术器材的达标率分别为87.9%、63.2%、40.8%和40.8%。建有实验室221个,仪器保管室116个;配有一类仪器35套、二类仪器64套、三类仪器79套;中学分组实验开出率达97.86%、小学分组实验开出率达96.43%。

第二节“十五”期间主要工作

一、“两基”巩固提高工作

(一)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文山县自2000年实现“两基”以来,县委政府把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比验收年提高了0.41和4.87个百分点,小学、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比验收年分别降低了0.15和1.05个百分点;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和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比验收年提高了0.95和6.57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比验收年的1.55%降低了1.29个百分点。

(二)加大贫困生救助力度,建立起了贫困生救助长效机制。一是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2004年以来,全县获得国家免教科书专项经费和免杂费专项经费578.282万元,有近5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二是多渠道争取社会力量资助贫困生,“十五”期间,共获得社会资助的贫困生救助金139.39万元,共有8792人次的中小学生得到资助,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流失,有效控制了学生辍学。

(三)优化校点布局,整合资源办学。“十五”期间采取宜增则增、宜并则并的原则,共增设校点4个,撤并校点138个,小学寄宿制学校发展到59所,享受生活补助的在校学生5000人,进一步优化了校点布局,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基本解决了学生上学路途远的困难。

(四)普及实验教学工作得到巩固提高。文山县从2001年开始启动普及实验教学工作,全县加快实验室建设,按“普实”要求配置实验仪器设备。2002年11月通过省级验收。2005年全县演示实验开出率达96.52%,分组实验开出率达96.59%,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3.02和2.59个百分点。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文山县2003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至2005年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

(一)科学调整课程设置。认真贯彻执行省、州课改的工作方案和要求,制定了《文山县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从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科学调整课程设置,同时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二)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培训。根据先培训后上岗原则,从2003年起,层层组织教师参加省、州、县、乡(镇)四级培训,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通过培训和实验,教师积极撰写体会与论文,共有100余篇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

(三)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初步显现。通过课改,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转变,逐步形成新课程理念倡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与“学”;教师的工作方式有一定转变,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育教学方式逐步得到体现和实施,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三大学习方式互相渗透、优势互补,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自2003年9月被确定为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以来,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改革思路明晰,试点学校特色初步显现

1、明确改革基本思路是:“以优质高中改革与建设的管理新机制、办学新理念为示范,以县属三所公办幼儿园和县职业高级中学投入机制改革为突破,以试办优质民办初中为补充,以探索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和‘三教统筹’新方法为试点,全面加快教育综合改革步伐”,在基本思路的引领下,逐步形成突破高中教育“瓶颈”、确保义务教育、放开学前教育的综合改革体系。

2、制定了《文山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试点学校:文山县第一中学、古木镇中心学校、马塘镇中学、文山城北幼儿园。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试点学校特色初步显现,成功地为全省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提供了参观点。

(二)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责

1、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双线四级”管理,即县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会或社区—村民小组;县教育局—乡(镇)中心学校—行政村完小—自然村校点。

2、理顺县、乡(镇)政府、县属相关各部门、学校的职能职责,即:县政府“三管一扶持一督查”;乡(镇)政府“三保一规划一改善”;县教育局“三统管三指导一督查”;学校实现“四抓好一完成”。

3、整合乡(镇)中小学资源,消除“两张皮”现象,推行乡(镇)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管理模式,实行“一点二线三层”管理。

(三)改革人事制度,激活用人机制

1、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全面推行校(园)长公开招聘制。2003年公开招聘25位校(园)长;2004年8月公开招聘了文山县第一中学校长。

2、实行教师聘任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按照“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教师通过竞争上岗,实行合同管理。从2004年开始,全县4315名教师打破“校际壁垒”分四批参加竞争上岗,工作岗位变动的教师792人,占竞聘教师总数的18.4%;2005年结合教师编制不足的实际,将招聘空缺岗位教师作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合理流动465人。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教育投入多元化体制初步形成

1、积极争取世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债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希望工程等项目资金投入,在乡镇学校启动12个建设项目,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2、利用政府贴息、学校贷款,后勤社会化等手段筹集资金1.1亿元,比计划提前一年完成了文山县一中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使县一中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0余亩扩大到500余亩,2005年9月顺利完成招生任务并迁入新校区上课。

3、县级财力加大支持教育力度,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从2003年起,县级财力投入教育突破1000万元。

4、整合县属三所公办幼儿园资源,有效化解债务700余万元,做大做强幼儿教育事业。

5、“十五”期间,共争取各类资金约2亿元投入教育,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初步形成。

四、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主要经验和成绩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2、“两基”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3、贫困生救助机制得到完善,救助经费来源渠道广,经费逐年增多,受助学生面增加,“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

4、教育综合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管理体制的转变,实现了“以县为主”、“双线四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职能职责;二是用人机制的转变,形成了以人为本、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合同管理新机制;三是投融资机制的转变,初步形成了由政府单一投入转变为多元化投入新体制。

5、学校内部监督机制健全,建立有党支部、教代会、工会、社会评议等监督机制,依法治教。

6、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管理方法得到改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以深化,办学效益逐步显现。

(二)存在问题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巩固“普九”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现象依然存在。

2、办学条件不完备,校舍硬件设施不齐全,校舍建筑面积仍然不足;实验信息技术装备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地区差异和装备差异。

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缓慢,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的需求,办学模式亟待改革。

4、教师队伍文化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养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5、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投资体制和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教育历史欠债偿还难度大,教育经费困难依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十一五”教育面临的形势

一、教育外部形势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教育树立和实现科学发展观是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教育提供有力的人才贡献和智力支撑,这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二)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强势扶植,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西部地区也存在着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即人力资源不足和劳动力素质低下,因此,大力发展科技和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科技发展、人才培育都依赖于教育,教育支持和引导经济发展的历史任务不容回避。

(三)区域教育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文山县是典型的农业县,自然资源丰富,虽然全县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日趋增强,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全县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低,市场经济发育不够成熟,经济发展水平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极不相称。要保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自然经济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创造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是必然选择。

(四)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保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项改革对农村教育必然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也必然对教育观念、管理体制带来新的挑战。

(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对教育的质量、层次和形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快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六)2005年11月以来,国家和省、州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职业教育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职业教育在我县落实“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教育内部形势

文山县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按层次可划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各个层次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城乡差别、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一)办学体制和办学规模:文山县域内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民办公助三种性质的学校,三种类型学校虽然在体制和模式上不同,但都同时承担了文山县区域内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教育任务。因此,在整个区域内做到协调管理、合理竞争,促使区域内教育和谐发展,是文山县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教育结构:

1、公办和民办学校发展不协调。2005年,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县总学生数的比例:普高生占12.77%,初中占2.92%,小学占2.32%,幼儿占15.87%。不仅在规模上不协调,而且民办学校在校舍、师资、设备等与公办学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与扶持。

2、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发展不协调。2005年全县普通高中在校4031人,职高生1088人,普高生与职中生比例为3.7:1,因此,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

3、高中阶段教育和义务教育发展不协调。文山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每年一至九年级各年级在校生平均在7000人左右,每年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的人数在5000至6000人之间。以2005年为例,全县初中有5250人参加中考,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有2218人,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有653人,还有2379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足,不利于县域内人口素质提高。因此,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是“十一五”教育发展的重点。

4、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发展不协调。2005年,高中毛入学率城区为78.6%,农村为27.46%;初中毛入学率城区为128.96%,农村为59.12%;适龄儿童入学率城区为100%,农村为99.74%;幼儿入园率城区为117.31%,农村为33.24%,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仍然是制约全县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因此,重视和加强农村教育仍然是“十一五”教育发展的重点。

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要求教育的层次、类型、形式、规模等要与区域内社会经济、人口、人才、技术、就业等结构相匹配,而教育结构之间也要能够相互提供保障和支持,能够相互拉动和推进,要有利于高效、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根据文山县教育结构现状,“十一五”期间必须处理好四个协调发展,即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协调发展、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城区教育和农村教育协调发展。

第二章“十一五”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思想

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振兴基础教育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初步构建成一个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人才贡献和知识贡献,为实现区域教育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发展思路:以教育结构调整为主线,确定区域和学校发展目标,坚定不移的施行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人才强校四大发展战略,实施四大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区域教育综合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第二节发展目标

学校布局:2010年,文山县学校数量由现在的326所调整至294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12所、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小学146所、小学教学点104个、幼儿园23所。2008年在平坝镇和马塘镇设立综合高中。

办学规模:2010年,文山县高中阶段有教学班240个,学生12000人,其中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校生大体相当;初中阶段有教学班451个,学生20165人;小学阶段有教学班1437个,学生43851人;学前教育阶段有在园(班)329个,在园幼儿9290人。

教师队伍: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其中专科以上学历占60%以上,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50%以上,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5%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占2%以上。

教育指标:2010年,幼儿入园率达7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3%以上,小学年辍学率控制在0.2%以内,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5%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0.5%以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0%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90%以上,残疾少年入学率达85%以上,累计完成9.5万人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技能培训。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年以上。

校园校舍:2010年,文山县高中校舍建筑总面积118668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62761平方米、生活用房46647平方米、行政用房7200平方米、其它用房2060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总面积211772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65862平方米、生活用房137651平方米、行政用房8259平方米;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251967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45110平方米、生活用房81434平方米、行政用房25423平方米;幼儿园园舍建筑总面积38579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25095平方米、生活用房11679平方米、行政用房1805平方米。

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全县教育管理系统信息化应用平台,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教育投入:按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积极落实县级支出责任,积极筹措资金,足额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确保专款专用,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保障学校基本建设。

办学层次:学校等级创一级31所,省部级重点中职学校1所;教育督导评估创优级甲等8所;文明学校创省级15所,州级26所;绿色学校创国家级6所,省级18所,州级50所。

第三章实施四大战略

第一节农村教育发展战略

农村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全县43.5万人口有76.78%是农业人口,全县在校生中农村中小学生占73.81%。因此,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就不能实现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必须加强农村教育。

一、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契机,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切实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使校长和教师集中精力抓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向高质量、高水平“普九”迈进。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及时补充农村学校缺编教师,保证农村学校教师齐装满员。切实改变当前农村师资力量总体薄弱的状况,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加强农村初中和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校卫生设施和学生食宿条件,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的装备水平。

四、根据“硬件配套、软件充足、功能完善”的装备目标,构建完善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抓好硬软件配套,提高并拓展三种模式配置水平;抓好师配备,按三种模式的不同要求配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力争达到学历合格、专业对口、专职岗位。以服务教学为基本宗旨,以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三种模式的应用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五、积极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在平坝镇和马塘镇设立综合高中,综合高中在校生规模1800人,辐射人口17.6万人。大力扶持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发展幼儿教育。

六、建立贫困生救助长效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规范运作,贯彻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贫因失学。

第二节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战略

以培养文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规模和水平,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三农”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一、县职业高级中学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转变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办学思路。上挂:挂靠高校,促进升学,培训教师,联合办学,实现“出口畅”的目标。横联:与各中等职业学校、企业、实体等开展联合办学,开展职前职后培训,达到“学的好,用得上”的效果。下辐射:与县内各中学、成技校、农技站合作联系,建立生源基地和实训基地,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和农村成人技术教育,走教育为“三农”服务之路,解决“进口旺”和“出口畅”的问题。

二、积极开展“订单教育”和“订单培训”,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突出技能教育。

三、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建立以县职业高级中学和县成人技术培训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成人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紧紧围绕农村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把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

四、加强对新生文盲、复盲、迁移性文盲等要加强监测,建立扫盲工作动态管理机制。农村中小学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要把设置扫盲课程和承担扫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建立和完善扫盲教学网络。教师参加扫盲工作要记入工作量。要把教师参加扫盲工作的成绩作为职称评定、考核晋级、评选先进的依据,把在校学生参加扫盲活动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纳入学校计划。

五、积极在农村初中渗透职教因素,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和支持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

第三节均衡发展战略

强化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高中阶段教育与义务教育、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发挥示范性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以教育综合改革中的优秀农村学校为示范,带动农村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缩小差距,改变农村薄弱学校的面貌,确立城区、农村学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思路,通过调整优化布局,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给予政策倾斜,促进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在民办学校中树立示范性学校,增进民办学校之间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与公办学校和谐发展。

二、从高中教育结构内部宏观调整普高与职高的学生比例,扩大职高招生规模和职高的就业渠道,科学调整教学内容,建立多元化教学机制。将职业技术培训运用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提高劳动者素质,最终使普高与职高相承发展。

三、做好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发展,扩大高中校舍建设,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综合性高中,使大部分学生能够获得高中阶段教育。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极力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教师资源,构建用人机制和教师流动新体系。建立民族地区和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补助政策,构建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继续全面开展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结对帮扶活动,在巩固现有的以经济帮扶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帮扶领域,积极开展师资、管理、培训等方面帮扶活动,帮助农村学校培养学科带头人,促进城乡之间的共同发展。

第四节人才强校战略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学校必须树立人才强校意识,着力加强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

一、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格实施公开招聘制度,创造条件,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到我县任教。坚持以诚信吸引人才,以环境留住人才,以服务感动人才,以实际行动重视人才。

二、以县教研室及学校教科室为依托,促进教学科研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教学和科研之间相互结合,协调发展,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培养一支既善于教学又擅长科研的高素质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

三、注重对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工作业绩、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评价,鼓励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申请研究项目,突出特色和创新。积极支持骨干教师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以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建设推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引导广大教师钻研业务,忠于职守,积极进取,改革创新。

第四章实施四大工程

为确保文山县教育事业“十一五”计划目标顺利实现,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和机构建设,创新投入机制,具体重点实施“四大工程”。

第一节基建工程

“十一五”期间全县建设项目建筑总面积186337平方米,总投资2.1亿元。

一、县属学校建设

(一)高中学校建设

总建筑面积64498平方米,其中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29946平方米、生活用房34552平方米,征地70368平方米。建设工程预计总投资9525.3万元,资金来源:政府投入5905.2万元,学校自筹1313.1万元,社会融资2307万元。

(二)初中学校建设

总建设面积2623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3200平方米、生活用房21000平方米。建设工程预计总投资3036万元,资金来源争取政府投入1516万元,学校自筹10万元,社会融资1510万元。

(三)小学建设

总建筑面积26482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3532平方米、教学辅助用房8180平方米、后勤用房4770平方米。建设工程预计总投资3233万元,资金来源争取政府投入2564万元,希望工程资金240万元,其他资金429万元。

(四)幼儿园建设

总建筑面积12108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8000平方米、教学辅助用房1808平方米、后勤用房2300平方米。建设工程预计总投资1734万元,建设资金由文山健华幼儿教育集团负责。

(五)教师进修学校建设

2007年建综合楼,总建筑面积3118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680平方米、教学辅助用房624平方米、后勤用房814平方米。建设工程预计总投资240万元,资金来源争取政府投入180万元,中小学排危改造经费60万元。

二、乡镇学校建设

(一)农村综合高中建设

总建筑面积7519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4519平方米、后勤用房3000平方米。建设工程预计总投资680万元,资金来源争取政府投入40万元,农村学校寄宿制项目资金60万元,职业教育经费580万元。

(二)初中建设

总建筑面积27519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6000平方米、教学辅助用房3200平方米、后勤用房14034平方米,其他附属设施建设4285平方米。建设工程预计总投资1961万元,资金来源争取政府投入1463万元,世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45万元,国债项目资金200万元,希望工程资金20万元,农村学校寄宿制项目资金180万元,中小学排危项目资金33万元,赈灾款20万元。

(三)小学建设

总建筑面积1082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8320平方米、后勤用房2500平方米。建设工程预计总投资754万元,资金来源争取政府投入271万元,世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51万元,中小学排危项目资金110万元,农村学校寄宿制项目资金50万元,希望工程资金240万元,赈灾款32万元。

第二节园丁工程

一、编制管理

(一)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确保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落到实处,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政府核定的总编制内,由县教育局统筹使用教职工编制,满足辖区内农村中小学的实际需要。

(二)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掌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和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

(三)按照精简机构,按需设岗,公开职位,明确职责,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一岗一聘的原则实行教师聘任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实现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的统一。

(四)严格聘任程序,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二、师德建设

(一)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二)多渠道、多维度、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

(三)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三、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培训

以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为契机,抓好组织培训工作,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一)校长培训。加大校长培训储备力度,从现代教育管理与学校发展,新课程、新技术、新理念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进行校长培训,同时建立后备干部培养机制,通过学校副校长、中层干部岗位锻炼及选派学习培训等方式,强化校长后备人才培养,将干部培养与继续教育培训结合起来,构建开放灵活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为学校储备校长后备人才。

(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大力推行“人才强校”战略,培训储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队伍,切实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开发配置人才资源。2006—2010年,全县计划培训1710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通过培训,精心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充实调整师资配备,更新教师智能结构,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

(一)学历提高。积极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学习,到“十一五”末,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其中专科以上学历占小学教师的60%以上,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初中教师的50%以上,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5%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占高中教师的2%以上。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培养新机制。

(二)综合业务素质提高

1、计算机应用知识。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四个层次进行培训,五年内预计培训3400人次。到2010年,全县教师参训率达80%以上,参与培训教师中有90%以上获得计算机培训合格证。培训内容以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使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基本技能,学会常用办公软件和上网查询资料,能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进行教育科研,会利用软件平台制作教学课件,能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

2、教师教学能力。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规范教学用语,提高课堂控制能力。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统一课改思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握教学方向,改变讲授方式,规范教具使用,以学科为单位,利用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校内、校际间进行交流、研讨、学习提高。

3、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大力培植“科研兴教”的理念,健全全县课题研究管理体系,形成县教研室——学校——课题组——教师为—体的教研体系。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建立奖励制度,引导教师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积极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质量。每年研究课题争取州级以上课题不少于5个,县级课题不少于50个,基本做到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三)教师继续教育。

引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开展教师培训,培训与教师的工作实践和工作需求相结合,与工作实绩挂钩。实行全员培训、校本培训,做到“三不离”:不离校、不离职、不离岗,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单位上培训、在培训中提高,在集体中分享、在分享中升华。

第三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程

一、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配置

(一)实验室建设。重点完成县一中及部分乡镇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县一中现有高中物理实验室4个、化学实验室4个、生物实验室2个。有一类标准的实验仪器1套。“十一五”期间建设高中物理实验室2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2个。配备一类实验教学仪器2套,其余乡镇学校根据实际需求逐步进行完善和补充实验室内部各项设施。

(二)实验常规装备。县一中配备高中一类实验仪器装备2套,配置高中一类6个实验室仪器柜、实验课桌凳,计划投资97.2万元。其余学校2006至2010年逐年进行更新和补充,每年计划配置30万元的仪器设备。

(三)信息技术装备

2006—2007年,升级教育局信息中心系统,完成县一中信息化二期建设,实现教育局与各学校的宽带联网;2008—2010年,完成县一中信息化三期建设,实现完小以上学校宽带联接,建成文山县教育vpn专用网。

到2010年,购置教学用机4154台,使生机比从现在的72.5:1达到15:1,多媒体投影设备从现在的90套增加到758套,卫星教学收视设备从现在的67套增加到203套,校园网从现在的11个增加到34个。

到2010年,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馆、体育器械,音乐、美术器材和图书资料均达到省级标准。

(四)职业技术装备

购置县职中实训大楼装备一套,预计需资金115.29万元。实训大楼内设实习工厂、车间、机房、烹饪室等功能室。将解决县职中目前实训场地缺乏、实训设备数量不足、实训工位短缺等问题,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训练机会,从而进一步促进实训基地产业化、产教结合的特色建设,提高我县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档次,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为构建集教学、生产、科研、经营、服务于一体的职教办学模式提供物质基础。

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提高

(一)从教育局机关层面开始,建立从上到下的教育管理信息网络,运用智能化的信息反馈数据库系统,推动教育决策管理科学化,提高决策效率。

(二)从网络管理、远程教育设备管理、机房维护、课件制作技能等方面,培训一批能驾驭现代教育设备,懂管理、能运用、会维护的师资队伍。计划每年组织2次培训,培训人数每次100人以上。

(三)以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为契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育观念,逐步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育的效率和功能。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同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实现全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整合。

第四节素质教育工程

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正确方向,是学校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必须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

一、以教育方针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升学观,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以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爱国主义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步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体系。

二、以课程改革为主线,优化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制定周密的课改后续实验计划,加大对国家、地方课程二次开发建设力度,扎实开展教师的通识培训,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推动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推进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开展。

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强化管理,提升素质教育实践层次

加强县教研室和学校教科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积极开展以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旨的教学研究与指导工作,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各项要求。搞好教育科研课题规划,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研究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工作业绩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第五章2020年教育发展展望

经过“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为文山县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到2020年,教育投入稳步增长,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城乡学校校舍亮丽、功能齐全、规划合理、科学,学校建设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各阶段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体系完备,结构合理,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素质教育效益得到广泛体现,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缩小。全民素质整体提高,职业技术在农村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并能积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信息技术助推教育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教师、学生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信息录入:韦家耕

请扫描二维码,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