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纲要 > 正文

中共文山市委 文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山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6日  作者:  点击数:311次   资料来源:

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园区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及企事业单位:

现将《文山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文山市委

文山市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5日

 

文山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2016—2020年)

 

为把农村建成农民安居乐业美丽宜居家园,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特制定文山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农村城市共建共享,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的理念,以各级各类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整乡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各种灾后恢复重建和社会帮建力量为平台,以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和永久保留的特色自然村为建设单位,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构筑生态农村,逐步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总体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到2020年全市建成200个以上美丽宜居乡村(其中50个美丽宜居乡村典型示范村),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农民生活质量和素质明显提高,加快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科学规划布局美。示范村分布合理,示范作用能够充分发挥,镇村建设规划、产业规划、治理规划相互衔接,形成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定位清晰、精准扶贫深入实施、村庄改造扎实推进的镇村格局。

——生态宜居村庄美。示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健全,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等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兴业富民生活美。示范村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明和谐乡风美。示范村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指标体系,坚持集中投入、试点示范、分批实施,逐村、连片整体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坚持典型引路。强化总结提升和宣传发动,推介一批涵盖不同区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美丽宜居乡村”典型建设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工作。

——坚持乡镇(街道)为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市属各部门加强支持和指导。

二、主要任务

(一)做优规划。按照全域理念,各乡镇(街道)编制和完善全域村镇体系规划,科学布局中心村、一般村,突出重点、改造村庄、精准扶贫、立体推进,实现“规划科学布局美”。

1.发挥规划统领作用。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保护文化”原则,修编完善乡镇(街道)域村镇体系规划。按新规新建、改造提升和保护修缮等类型,统筹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村庄发展要有预留用地。加强对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保护,全面落实传统村落民居保护规划,引导农民到规划点建新房,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

2.进行村庄改造行动。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逐村整体推进,逐步配套完善,确保建一个成一个。以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建设力度,整体提升村庄建设水平。全面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建、科学规划、连片推进,精准实施、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以解决农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为重要突破口,统筹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扶贫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加大农村D级危房改造,集中力量解决农民安居问题,优先解决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的安居房建设。探索多元化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路子,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农村廉租房建设试点。结合各地民族、地域和文化特色,搞好特色民居设计和推广,保护传统民居,示范推广统规联建方式。完成18324户左右整体性(D级)危房改造。村庄改造示范村要抓好供(排)水、道路、环卫等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通信、网络建设,完善文化、教育、卫生设施,促进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农村商贸、服务设施等向镇区集中。示范村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交通条件、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形成地域性的乡村风貌。

3.实施脱贫攻坚行动。扶贫开发是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按照“33686”扶贫开发工作思路,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乡(镇)、村,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七个一批”工程,确保到2017年底全市脱贫摘帽,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乡、贫困村实施整乡整村推进。积极开展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整合部门建设资金,撬动政策性贷款,以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为重要抓手,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居房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均补助标准,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018年以前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00户6949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优先在适宜的贫困地区建设一批标准化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流通网络和产地市场建设向贫困地区覆盖。大力开展电商扶贫,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扶贫,全面推进雨露计划,确保有生产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1人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开展贫困村创业带头人培训,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推进片区扶贫攻坚。以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建设全面覆盖贫困乡村,并向贫困户延伸。全面加强教育扶贫力度,落实贫困生补助政策,加大各乡镇学校硬件建设和师资培训力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降低贫困人口就医费用。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开展大病保险,实现贫困人口大病救治全覆盖。推进贫困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应保尽保,做好社会兜底。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投入,促进贫困地区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做美环境。坚持把人居环境的常态化管理和造林绿化、生态功能补偿相结合,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

1.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村庄道路硬化工程,采取铺装水泥、石板、沥青、弹石等不同方式,开展村内户外道路硬化。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合理布局建设村庄公共厕所,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责任追究机制,开展农村私搭乱建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对严重影响村庄面貌、居住、道路安全的各类私搭乱建违章建筑进行拆除。采取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选用氧化塘、生态沟、人工湿地等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重点治理传统村落、盘龙河源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污染防治重点地区的村庄污水。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大村庄河道沟渠坝塘整治力度。全面清理草堆、粪堆、柴堆、石堆、肥堆。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推广农村太阳能、农村小水电等新能源建设。以电灯、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等多种照明形式互为补充,加快乡村路灯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亮化水平。力争实现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村内通。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村内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70%,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不低于70%。

2.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实施残膜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推广厚地膜和适时揭膜技术,消除“白色污染”。实施化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努力实现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改进畜禽饲养方式,引导农民单独建畜厩等附属用房或建养殖小区进行集中养殖,实现人畜分离。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建成病死动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体系。扶持发展水肥一体化和田间灌溉智能化管理,减少农业用水和用肥量。实现农膜循环利用,粪污无害化处理,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开展村庄绿化工程,利用乡土树种、本地花木对村庄路、渠、塘、院等进行绿化,注重保护湿地和古树名木,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鼓励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栽种瓜果、绿化小品,提倡庭院、屋顶和围墙实施立体绿化和美化,发展庭院经济。围绕湖泊保护,组织开展清水城镇、清水乡村、清水湖库、清水河道试点工作。大力实施森林生态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严厉打击私挖滥采及擅自占用土地和非法采石取土等行为。森林覆盖率山区不低于80%,半山区不低于50%,坝区不低于20%。

4.建立行之有效的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机制。按照“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要求,各乡镇(街道)、村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选择和建立“户清扫、村拉运、镇处理或户清扫、组拉运、村处理”的运作模式;建立镇村相对稳定专业的保洁员队伍;建立“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集镇(社区)管理办法、保洁员管理等规章制度。逐步实现乡镇、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网络全覆盖。

(三)做强产业。坚持产业强村、产村相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兴业富民生活美”。

1.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每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发展1个以上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同时,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全面改造中低产田,恢复改善灌溉面积,发展节水灌溉。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好水库渠系配套、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搬迁工程。

3.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聚焦各地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建窖、建库、建房等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设施水平,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和城镇集聚,完善初加工标准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大农特产品销售。每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培育1-2个增收致富产业或产品,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4.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新型消费业态,促进农旅融合、农商结合发展。依托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村落民俗、山水资源、民族特色和乡村文化,因地制宜发展林果采摘、花卉观赏、特种养殖和农家餐饮,促进农村生态、景观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

(四)做好服务。按照一抓队伍,二抓提升,三抓保障的措施,夯实基础,倡导新风,营造氛围,实现“文明和谐乡风美”。

1.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巩固“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成果,认真落实党建联系点制度,加强“两委”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大力发展农村年轻党员,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积极推进乡(镇)务、村务公开,严控乡镇(街道)村负债建设,减轻基层债务压力;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学习工作机制,提高党员带头和带领的能力;提高农村党员群众法治意识。加强基层干部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充分利用农村广播、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基层党组织微信群、易信群、公众账号等,加大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组织开展法治干部下基层,送法下乡、法治知识巡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党员群众自觉学法用法,依法调处矛盾纠纷,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2.提升农民素质能力。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强化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役军人为重点,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职业农民。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认定管理制度。加强农民创业培训。针对在农业领域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基础的青年农民,农村两委干部和农村经济带头人开展创业培训。以激发创业热情、教授创业技能和相关农业知识为主要内容,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创业就业或扩大产业经营规模,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创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在农民增收致富中起带头作用,扎根于农村、致力于创业的新时期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完善和落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提倡人人遵纪守法,维持良好有序的社会治安。破除封建迷信,引导养成科学文明的良好习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养村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的意识,崇尚公共道德,促进形成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文明礼让、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遏制农村打架斗殴、打牌赌博、大操大办等不文明现象。强化农民主体作用。建立农民群众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机制,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从规划到实施,都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评判权利。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农民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决策工作机制。房屋建设和改造倡导实行统规联建、统规自建,鼓励在符合规划和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分户建设,大力推行民办公助、村民自建方式。探索推行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形成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交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的模式。探索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美丽宜居乡村管理长效机制,试行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全面加强村内卫生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工作。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发挥服务中心、图书室、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作用,使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境界不断得到提升;落实计生各项政策,实施“保障母婴安全行动”,开展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活动,积极应对全面实施二孩生育政策;整体推进农村社会救助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建立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建设老人托管中心,探索社区养老新模式,高度重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产生活;深入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综合改革,让群众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加大基层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设,打击违法犯罪,不断提升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

三、保障机制

(一)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是市委、市政府总揽推进全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市委农办要牵头负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整体谋划、综合协调、规划布点、统筹推进、督促检查和综合考核工作,并牵头制定年度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方案,确定市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要推进完成的建设数量,制定时间表、绘出路线图,明确责任、形成合力、集中攻坚。各部门要按照职能,主动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做到“美丽宜居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确保建设取得实效。

(二)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市为平台,从预算编制和项目上报源头开始,整合各级各部门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并从2017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集中力量投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发挥农民群众建设主体作用,采取以奖代补、村民自建、“一事一议”、投工投劳等措施,发挥农民筹资投劳、共建家园的积极性。加大信贷投入,充分发挥农发行、农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发展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型“三农”金融组织。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通过村企结对、部门联村等形式,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特别要搭建“感恩社会、回报家乡”的建设平台,引导企业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三)激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引导农民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增加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出租、转让、入股等收入。加快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集体资产经营收益权益。农村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用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土地增值收益返还农村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被征地农民多元保障机制,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加大以“三权三证”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改革,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四)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要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纳入日常督查范围,作为年度集中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加大扶持力度,对措施不得力、工作不落实的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并相应减少下年的扶持项目。市委农办要采取随机调研、随机抽查、随机督查的方式,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建设水平和资金使用安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共文山市委办公室 2016年12月5日印发

请扫描二维码,手机浏览!